急诊电话:027-87541120

医院动态

媒体聚焦

当前位置: 医院概况 > 医院动态 > 媒体聚焦 > 正文

一名校医与华中大的三十年


发布时间:2019-10-18 作者: 浏览次数:

 1987年,王砾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临床系,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我校医院内科工作。时光荏苒,转眼30年,他已经从一名住院医生成长为一位心血管专科主任医师。华中科技大学,在这个有着浓郁人文氛围的大学圈里,他成长、成熟,遇见体贴的妻子组建家庭,所有接诊过的患者们都已经成了邻居老友。


 若手足情弥深

 李老师,一名退休教授。1998年初,王砾在做高血压的慢病宣教上认识了李教授,李教授对合理的饮食、科学的运动非常感兴趣。

 不久以后他为李教授做了一次全面的体检,体检结果:血脂轻度升高,患动脉硬化症,体重质数为25。王砾在给李教授详细讲解动脉硬化症的危害和健康干预的重要性后,李教授欣然接受了为他“量身定制”的健康计划。安排饮食结构,每天摄取的热量为1800千卡,食盐的摄取不超过6克,水果、蔬菜的食用为500克。积极开展运动,每天散步或慢跑1小时,也可以用游泳、乒乓球替代,一周5次。半年下来,再次体检复查,李教授的BMI达到了21。拿到体检化验单的那一刻,李教授开心极了,他紧紧拉着王砾的手说:“王主任,太好了,我的身体好多了,多亏有你啊!”王砾点点头,报以欣慰的一笑。

 自那以后,李教授对王砾无话不谈,一有健康问题首先就是询问他。有一次李教授患伤风感冒,体温38.0℃,自己比较着急,电话问王砾是否需要输液。王砾让李教授到医院来,在给教授检查(包括查血常规)后,指出教授患病毒性感冒,静脉输液无助于疾病的治疗,还有可能破坏体内的内环境,李教授遵从了他的医嘱,3-5天后治愈。

 2001年李教授出国,此后几年他们失去联系。

 2004年一个隆冬的凌晨2点,李教授突然打来电话,电话里的声音非常虚弱,他说感到很严重的胸痛,王砾听他描述后,心急如焚,连忙打电话给医院救护车,起身穿衣和救护车一起赶到了李教授的家里。刚踏进家门,只见李教授紧捂着胸口,面色苍白,满头是汗,极其痛苦。王砾立刻指挥急救团队送他到医院急查心电图:提示心肌缺血!他当即建议教授转院行急诊PTCA(即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),并且和救护车一起随车监护病情把他送到了协和医院心内科住院,后来在协和医院,李教授安置了心脏支架。因为诊断和转诊的及时,李教授挽回了生命。但是王砾心里纳闷,李教授一直在按照他制定的健康管理计划实施,怎么会突然病情急转直下?出院后李教授告诉他出国后,工作繁忙加之人生地不熟,就没有按照他的方案执行,期间没有检查过血脂,立普妥、阿司匹林等药物也都停用了,烟也没有戒,因而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,差点要了性命。此后李教授每2周与他联系一次,及时汇报血压、脉搏、运动、饮食情况。期间教授比较担心治疗冠心病药物的副作用,他通过查血生化指标、加用辅助药物、耐心解释等方法打消他的顾虑。

 近10年的观察,李教授再无胸痛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作。血压、血糖、血脂一直维持在了正常水平。他们成了20年始终如一的医患朋友。

 有时候李教授会和别人这样介绍他:“这是我兄弟!”其实李教授深知,王砾不仅是他的朋友和兄弟,更是他的救命恩人!

 在医院王砾是心血管医生,但是在学校里,他却是患者们的贴心伙伴。在突遇急症,手足无措时,大家需要有人给他们耐心解释,及时化解问题。而这是仅仅在医院坐诊,等着病人前来看病的教授们永远无法感受到的亲情式的信任和尊重!

 在学校还有很多如李教授一样的居民,在年复一年与他们交往中,王砾深刻体会到要像对待朋友一样真心彼此相待,才会建立起紧密的医患关系,只有这样才能把医疗与预防、保健结合起来。


 经年亲如父母

 胡老师,退休后患高血压、脑卒中,一直定期找王砾复诊,后来由于行走不便,长期待在家中。于是王砾便会在工作之后抽出时间,定期到胡老师家中去上门随访,给胡老师进行体检、上门抽血、指导治疗方案等。有时候,胡老师也许心里感到愧疚,总是眼里噙着泪水喃喃到:“王医生,每次都是这样麻烦你,只怪我这把老骨头硬啊!”他总是宽慰他:“胡老师,您不要自责,人人都会老,照顾好您,这是我的职责。”

 2012年底,胡老师身体情况突然急转直下,引发肺部感染,病情逐渐加重。王砾望着日渐虚弱的胡老师,多年行医的经验告诉他,生命就像河流终究会汇入大海,这是自然而然的趋势,他也束手无策。而胡老师的几个孩子也心里焦急,因为都有自己的家庭和工作,压力也大,一时间都陷入了无限迷茫之中。二十多年来的交往,他们早已把王砾当胡老师的子女一样,因此请王砾来主持此事。考虑到胡老师已90多岁高龄,并且合并多器官衰竭,即便转三甲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也无法力挽狂澜,建议就在医院顺势救治、减轻痛苦。

 胡老师转来医院后,他们为安排好床位并请了经验丰富的护工。在医院住院的40余天里,医务人员们更是对他悉心照顾,胡老师最后平静地在医院去世,享年94岁。离世的那一天,生命终了的一刻,既是医生又像子女的王砾陪伴在了胡老师的身边,虽然在医院工作多年,每天历经生死仿佛司空见惯了,但是20年来的关爱和情意已经融入那难过的一刻,那一刻他感同身受、痛彻心扉。

 有时候王砾会想,什么医生才是合格的学校医生呢?但是行医多年,他悟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,那就是:在患者生时付出真心真情,在家属茫然时给予帮助,在患者弥留时临终关怀吧。


 相伴而终老

 作为医院的医生,每年王砾都要安排多次慢病(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脑卒中等)的健康知识讲座,在宣教过程中解答居民及患者疑问,纠正错误观点,加强医生与学校居民之间的联系。作为一名家庭医生,他对这份工作有几点认识:一是完善信息化,对居民及其家庭的电子健康档案应能及时更新,同时对重点人群进行个人健康评估、制定居民健康管理计划等;二是对所有签约家庭进行家居环境、风险隐患、个人健康状况、健康需求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估并提出合理建议;三是结合家庭医生服务的特点,为居民及家庭提供主动、连续、综合、个性化的服务,因此家庭医生个人首先要有浓厚的工作热情及负责的工作态度,其次还要具备较为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,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作出保障。

 陈老师、康老师是一对德高望重的老夫妻,陈老师体弱多病,患有高血压病、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,平时他经常为老伴联系随访。陈老师经常需要静脉输液治疗,但她的血管细,不好打针。王砾建议安置PICC(即经外周血管置入中心静脉导管),安置后的护理由他安排护理人员定期上门完成。每隔一段时间,王砾都要和科室的同事们亲自去为他们体检和检查置管后的情况。

 因平时上班没有太多的时间宣教,王砾和同事们都是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到学校居民家里去。心血管病人的情况复杂,看病时除了详细解释病情,还要为他们耐心指导健康宣教,本来约好的时间总会一延再延。有时候等王砾一起去随访的同事都等“怕”了,不时发下牢骚:“王主任,他们都不愿意等你了,你家爱人怎么受得了你?”他们还半开玩笑地给他取了个绰号:“王不留行”,意思是王主任不留下不行。

 因为常年累月地工作,2014年7月王砾自己突然病倒了,一个月内消瘦了15斤。期间他深深感到了作为一名患者的困苦。病时大家对他很是关爱,重新调整后他又回到了亲切的工作岗位。他知道,很多人在等着他,他的同事们、患者们、学校朋友们,他们都在盼着他早日归来。特别感谢一直在等他的妻子,无论是在医院坐诊晚了还是从学校随访回来晚了,她总是在默默地等他,知他懂他。

 作为一名普通的学校医生,因为热爱学校这片沃土,因为热爱这份职业,三十余载王砾始终专注本职,拥有数以万计的像朋友及亲人一样的朋友和“亲人”。余生不论还有多少个行医的日子,他都将继续行走在这条路上,为华中大广大师生员工的健康保驾护航。


来源: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网

友情链接

通讯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

邮政编码:430074

Baidu
map